能工巧匠王福西

  9月6日,踏进轩岗煤电刘家梁矿的“王福西职工创新工作室”,一件件经过多次教学的防爆全站仪、钻孔成像轨迹检测装置、接地电阻测试仪等矿用小设备已经被摸得发白。一切,都无声地讲述着王福西的能工巧匠之路。

  王福西是一位获得过“优秀员”“三晋技术能手”“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”“首届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”等荣誉称号的技能人才。1975年出生的他鬓边已添了不少白发,但眼神中依然闪耀着一名煤矿技术工人的执着和坚定。

  王福西1995年技校毕业后,带着对煤矿工作的好奇和激情投入到井下一线。虽说学的是电钳专业,但分到了皮带队,于是有了经常和老师傅探讨皮带问题的机会。一次工作中,他看到皮带打滑,想起老师傅们的经验之谈,就顺手抓起一把沙子撒在皮带托辊上,不承想已经停运的皮带恰恰此时开始运转,他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随手套一起被卷入,眼睁睁看着自己手指上的肉与骨头剥离开来,钻心的疼痛瞬间传遍全身。长达半年的康复治疗后,留下的仍是两根残缺的手指。他想,不从器械上做出根本改造,仅仅停留于往日的经验和小技巧,是有代价的。他决心投入到对设备的改造中。

  皮带输送机经常在大块矸石冲击下损坏胶带及缓冲托辊,不仅增加检修时间,影响正常生产,而且也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。为了更大程度地延长胶带及缓冲托辊的寿命,王福西在托辊的两端各增加一条压缩弹簧,当物料落到胶带上时,所带来的冲击力通过胶带传递到托辊,通过托辊传递到压缩弹簧上,弹簧的伸缩力会大大缓减物料的冲击。压力消减后弹簧复位,有效防止了托辊上下位移,降低物料动载荷,延长胶带和托辊的使用寿命。

  经过改造的托辊投入使用近三年,支架及压缩弹簧完好率在90%以上。初步估计,寿命增加了8倍,胶带损坏率同步明显降低。这项发明结构简单、维修方便、成本低、运行平稳,获得了山西省职工“五小”竞赛优秀成果三等奖。

  为完成好设备改造,王福西反复实验,多次坐公交、火车往返有关厂家,一趟趟到附近的矿用设备制造厂讨教。现在,皮带机弹簧式缓冲托辊,已经成为最值得骄傲的创新成果。

  虽然取得了成绩,但王福西觉得,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如果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聚集起来,在煤矿实用技术推广、矿用设备改造上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效。

  2014年,已经是原同煤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大师的王福西,吸纳本矿机电运输7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“王福西职工创新工作室”。到目前,工作室已发展为有23名技术人员,按地质防治水、通风瓦斯防治、机电运输三大板块运行。在王福西的带领下,这些年轻人坚持“守正、创新、传承、公关”的宗旨,不断破解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,改进生产工序工艺,近年来共取得32项科技成果、6项国家专利,逐步形成以“设备改进修理与项目研究、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”为主的成熟模式,在全矿打造了“设备改进、技术改革、人才培养、师徒帮带”样板。

  工作室不仅培养了人才,还输出了效益。主井主提升钢丝绳的改造升级,用时从60小时下降至18小时,节时42小时;“主井提升系统电控改造”由原来的每小时提32罐,变为现在的每小时提37罐;“洗煤厂精煤运输系统改造工程”一项就让吨煤成本降低20元,截至目前已增效1000多万元。

  得益于“王福西职工创新工作室”的模式启发与技术指导,轩岗煤电焦家寨矿、梨园河矿、机修厂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。“王福西职工创新工作室”俨然成为轩岗煤电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。

  当煤矿绿色开采、现代化开采、智能化开采成为发展导向时,王福西在思考工作室的未来走向。

  他看着橱窗中的奖杯,回想着建立工作室的初衷:“那时候的想法,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工人,怎么才能让企业各项生产省时省力。”

  在煤矿不断迈向智能化开采的新模式下,王福西这样展望工作室的未来:“现在煤矿发展的方向是数字化、智能化,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机器设备上的小改革,而是要在数字化管理上进行学习与讨论,希望我们传统的老矿加快数字化转型,成为更加智能的矿山。”

  在王福西的办公桌上,放着他研学多遍的《态度: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》《大国工人》《劳动人民创造历史》等书籍……

  王福西深知,在智能化开采的新战场上,自己的技术已经不占优势,只有努力提高组织力、领导力,通过吸附人才、激励人才,才能让这一方小天地持续发挥大作用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